做最好的芒果体育
全国咨询热线:

芒果体育轮履两用型炮车——BT-42突击炮的设计、生产和改进1942-1944

发布时间:2024-04-19 15:36:26 人气:

  (封面:如今保留下来的唯一一辆BT-42突击炮,Ps. 511-8号,即原来的R-708号。)

  但是我个人觉得@Zero601君和@码字的赤影同志君的文章都不够详尽,正好我在一个应该是由芬兰人制作的网站上找到了一份非常详细的介绍材料:

  我决定将该文分为两个部分整理发出,即车辆研发、生产、改进、列装,及它们的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战斗。该篇是全文的上篇。

  在1941年6月为继续战争做了动员之后,芬兰陆军将其坦克部队集结到唯一的一个坦克营(Panssaripataljoona)之中。该营作为芬军进攻矛头,在自图洛斯河(Tuullosjoki)向斯维尔河[1]的进攻、从斯维尔河向彼得罗扎沃茨克[2]的进攻之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故而在1942年2月芬兰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3]决定将这个已经威名赫赫的坦克营扩编为坦克旅(Panssariprikaati)。该旅将下辖三个坦克营,其中第3营会装备缴获的T-28、T-34和BT坦克。然而由于缴获的中型坦克数量远远不足,最终装甲旅不得不由两个轻型坦克营和一个Panssaritykkipataljoona——直译就是“炮兵坦克营”或“装甲火炮营”——组成。这个名字可能是对这个营将要装备的车辆的暗示——也可能是芬兰方面对“突击炮营”一词的拙劣翻译。1942年6月芬军GHQ又下令改为组建“突击炮营”(Rynnäkkötykkipataljoona)——这回名字算是比较适合了,同时将坦克旅扩编为装甲师(Panssaridivisioona)。根据命令,突击炮营将要下辖三个突击炮连,每个连装备6辆基于BT系列的、安装英制4.5英寸火炮的车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该营的营长和车辆驾驶员是从坦克旅调来的,军士和士兵普遍是从野战炮兵单位选调,大多数都是志愿兵。

  芬兰军队对这种新式车辆的官方名称是“15吨级突击火炮坦克BT-42”(15 tonnin rynnäkkötykkipanssarivaunu BT-42),但实际上它更多地被称为BT-42、“BT突击炮”(BT-rynnäkkötykki),或是被以“克里斯蒂”的绰号称呼——这自然是因为BT系列的悬挂设计来自于瓦尔特·克里斯蒂。直至今日也没有人真正知道为什么芬军做出了将英制4.5寸榴弹炮[4]火炮与缴获的BT-7坦克车体结合的决定,但是将BT-7坦克用于这一用途的选择明显是颇为合理的。在那时候的装甲中心[5](Panssarikeskus)里仍然有大量被缴获的、受损的BT坦克找不到其他用途,而那些缴获的中型和重型坦克已经被芬兰军队投入使用,甚至尚未使用的、可修复的T-26坦克的数量都在急速下滑。另一方面,至少纸面上说,BT-7很适合此类用途,它们有一台足以承受大幅度增重的500马力引擎,炮塔结构也允许进行很大程度的扩大。与此同时,BT-7 M1937也是BT系列之中最新的一款,可以为车辆改装提供一个更高的起点。除此之外,尽管芬兰军队没有使用过BT-7A炮兵坦克,但这种车辆可能给了他们启发。

  选择114 H/18作为这种改装车辆新主炮的原因不明。其他选项包括了76 RK/27[6]和122 H/09、122 H/10型轻型火炮[7]。不过从芬兰方面给这种火炮的编号114 H/18,及其改为坦克炮后的编号114 Psv.H/18(即1918年式114mm坦克炮)来看,这些火炮应该是4.5寸榴弹炮的Mk.2型,该型号出现于1918年,故而从芬兰方面的标准来看,这或许还算是相当现代化的火炮了。毫无疑问,与大多数那时候最先进的轻型榴弹炮相比,114 H/18的最大射程要短上几公里,但是它也比这些火炮要明显更轻。这种英国榴弹炮的弹药是分装的(即弹头和药包分别装填),故而造成了射速下降的明显缺陷,但是芬军当时所拥有的全部轻型榴弹炮都是分装弹的,即使是那些最先进的榴弹炮也是如此。在火炮库存方面,冬季战争期间英国捐赠给了芬兰24门该型榴弹炮,另外自西班牙购买了30门,于1940年夏季到货。不清楚为何芬军会在各式各样的老式火炮之中选择该型火炮,但很多人怀疑这一选择或多或少地出于私心:这种榴弹炮的口径是非制式的,表现相当差劲,几乎没有闪光点,而且将来还不能确保弹药供应。

  芬兰的国营炮兵工厂(Valtion Tykkitehdas)在二战爆发前夕建立,其主要目的是制造博福斯授权芬兰生产的反坦克炮、高射炮和野战炮。然而该厂直到1938年才正式投产,而与此同时它也成为了芬兰境内最大的火炮维修场所。而此时该厂不得不接受这一困难的任务,即设计这种计划中的装甲车辆并生产它——尽管该厂甚至没有装甲车辆的维修经验,更不要说生产了。事实上在那时除去1937年为芬兰警察制造的一辆Sisu装甲汽车外,芬兰工业界根本没有任何设计制造装甲车辆的经验。此外,为这一规划提供的材料(的巨大不足)将设计工作完全限制于极端的方法下。正常情况下,设计一辆装甲战斗车辆需要在主炮的尺寸,装甲的厚度和引擎的大小及动力间做出选择,每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其他的一个或多个。但在这里,可用的制造素材仅有BT-7的底盘、发动机以及114 H/18榴弹炮,这导致此类决定的空间被极大地缩小了——而之后的实战结果也表明了,这造成了组合起来的车辆和火炮性能上的缺陷。国营炮兵工厂不但缺乏设计装甲车辆的经验,而且严重缺乏可用于此类研发设计工艺的人员,这很可能是由于设立该厂的最初目的是根据已有的火炮设计进行生产。于是,最后设计成品车辆这一艰难的任务落到了以工程师Oiva Rehnström为首的一个数十人规模的、不大不小的团队肩上。

  对于在BT-7底盘上设计突击炮这一任务来说,“具有挑战性”这样的词语都可以说是轻描淡写。BT-7的底盘不仅非常拥挤,而且驾驶员的位置设置在车体前部中央——故而在车体前部安装任何火炮都会变得极为困难且需要进行明显的改动。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最终设计团队决定安装一个新的、足够大的炮塔来容纳114 H/18火炮和两名车组成员。故而一些人可能会宣称由于BT-42的可旋转炮塔,它不是一种突击炮,而只是一种改装后安装了更大口径火炮的坦克——即便它的底盘最初是被设想用于设计突击炮。

  尽管114 H/18火炮拥有胡椒瓶形炮口制退器和明显不那么巨大的初速,火炮的后坐力在BT-7底盘上仍然造成了问题。BT-42的炮塔环和炮塔下半部分是来自BT-7的,换句线的炮塔是一个芬兰制上部结构焊接在苏制下部结构上。虽然这造成BT-42的炮塔又高又大,但是这也有一些好处。即使在制退器和后坐长度调节装置辅助下,114 Psv.H/18型坦克炮在放平射击的时候仍然需要以几乎整个炮塔长度为后坐行程。新炮塔的高度足够供榴弹炮进行高角度曲射,当然在这种曲射之中即使有制退装置辅助仍然出现了一些额外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设计中添加了爪形机械装置(claw mechanism),从而在需要的时候将炮塔固定在车体上以确保射击的时候火炮不会移位。新的炮塔的装甲防护相对薄弱,但是基本与车辆的其他部位相当——在这一档次下它只能提供应对轻武器和炮弹破片的防护。但这也是出于无奈,BT-42的重量已经超出了其传动在设计时预计需要承受的水平,加厚炮塔装甲只会让它变得甚至更重——而这毫无疑问还会造成更多的问题。

  BT-42的光学设备同样令人不满意。新的炮塔只安装了一个潜望镜和两个棱镜,加上原先火炮的瞄准镜,提供给车组成员的视野甚至比原来BT-7的还要差。114 Psv.H/18坦克炮的瞄准镜是从陈旧的俄制76 K/02野战炮[8]上回收的,尽管可以使用,但毫无疑问是差强人意。火炮由炮手用手轮人力对准目标。水平方向的火炮瞄准系统来自BT-7,而垂直方向的火炮瞄准系统来自114 H/18上瞄准系统的改进版。火炮的俯仰角范围是-5至+25度。

  BT-7的500马力的M-17T汽油发动机是一种基于飞机发动机的液冷型号,也可以称得上是BT-42设计之中最成功的一部分,尽管在此之前芬军常常批判这种发动机的高油耗。尽管芬军为这种车辆使用的72辛烷值航空汽油相较于同期大多数苏制坦克所用的柴油明显更容易起火,但也让这种车辆在公路上能够更快机动。然而削弱了BT-7的越野机动性的传动装置与较窄的坦克履带同样恶化了BT-42的越野性能。尽管柴油发动机在这方面可能做得更好,芬兰人找不到可用的发动机,而那时候的芬兰工业甚至连卡车发动机都造不出来,更不要说设计和生产新式坦克发动机了。和传动、履带一样糟糕的还有轮履两用行驶功能,尽管这种功能允许该车以路轮进行链传动行驶,这一功能事实上并不实用且只能在良好的公路路面使用。很快芬兰驾驶员们就会发现,这些车辆难以操作,但是在良好而平直的公路上还算快速——糟糕的是,在芬兰与苏联的前线上,这种道路非常罕见。一旦离开公路,BT-42就只能在地势平坦且土地不太松软的地方行驶。该车携带了650升汽油[9],而它的发动机在行驶过程中平均每小时就要消耗100升。同其他装甲车辆相比,BT-42的维修间隔也明显更短,该车每行驶150小时就需要进行一次大修。

  第一辆BT-42在1942年9月5日交付了部署在彼得罗扎沃茨克/Äänislinna的芬兰突击炮营,最初的测试重点在于行驶性能和机动性,因为据目前所知,这些火炮直到1943年4月才第一次进行实弹射击。第一阶段的测试已经表明BT-42在反坦克用途上尤其糟糕——或者说在作战任务之中比其他装甲车辆都要糟糕。尽管如此,改装工作总要进行下去。而BT-42改装过程中的分工是:国营炮兵工厂负责了将BT-7改装为BT-42这一工作本身,或者说国营炮兵工厂制造了所有BT-42所需的炮塔并将其安装在底盘上,随后在炮塔上安装火炮和光学仪器。当这一改装工作完成后,BT-42就会被送到“装甲中心(Panssarikeskus)”,在那里剩下的设备被安装到车辆上,随后车辆被送到装甲师那里去。

  其他直接参与到BT-42改装中的公司还有Oy Lokomo Ab和Crichton-Vulcan造船厂。Lokomo检查和修复了六个用于改装的BT-7的车体,并制造成形了BT-42炮塔所需的钢板。装甲中心检查和维修了另外12个车体。Crichton-Vulcan对Lokomo制造成形的钢板进行了回火。除了一辆BT-42之外,其他BT-42都是基于1937年型BT-7,这辆特殊的车辆是Ps. 511-19号,该车使用了1935年型BT-7的车体。在改装过程中车体只进行了很小幅度的改动,在这些改动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进气口上加装了护盖和新的前部挡泥板。每台车拥有3人车组——车长兼炮手在炮塔右侧,装填手在左侧,而驾驶员在车体前部中央。除了火炮外BT-42没有任何副武器,但是每辆突击炮在炮塔内部都配置了索米M/31冲锋枪和若干个70发弹鼓,供车组在必要状况下使用。关于电台和内部通讯装置方面的配置,车辆使用说明书、装备保有列表和曾经的车组成员的回忆出现了严重冲突。根据官方手册,BT-42应该装备缴获的71-TK-1无线内部通话系统——二者均来自BT-7,然而芬军发现71-TK-1极为不可靠,所以它常常不被使用,到1944年(装备BT-42的)独立坦克连的装备清单上也没有71-TK-1型无线电,故而很可能该型无线电只在早期有所使用,并没有在BT-42上大规模安装。根据装备保有清单,1944年的独立坦克连的每一辆BT-42突击炮都配置了P-12-7无线电的发送机和接收机芒果体育,而唯一一辆留存下来的车辆的内部照片也证明该车仍然有为该型电台所准备的装备,然而退役的前BT-42车组成员们表示他们不记得自己的车辆上有无线要么是没有真正装备,要么就是出于某种原因仅仅装备了少数车辆。

  第一辆BT-42于1942年9月列装突击炮营,但是就在这个月的更迟一些时候,该车就由于使用者诸多方面的不满而被送回了国营炮兵工厂,以进行以下改进:

  炮塔上只有一个棱镜,而且上面的遮挡不足。工厂为此安装了第二个棱镜并为两个棱镜安装了护盖;

  水平火炮瞄准系统过于沉重而难以使用(很可能是由于炮塔的加重),解决方案是安装第二个手轮供装填手使用,这样炮手兼车长和装填手都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转动炮塔;

  在树下行驶的时候,炮塔顶部为炮镜开的洞容易堆积树枝或其他木屑,为此在该位置安装了折叠式护盖;

  火炮驻退机上的装甲护板只有4mm,这导致它面对轻武器火力非常脆弱,故而其装甲防护被加强到了5-10mm;

  弹药架的位置令人不满意,除此之外弹药储存干扰了电池保养。于是弹药架被重新设计,而电池被移到了挡泥板上的有装甲保护的电池箱里。

  早些时候计划中的BT-42交付时间表被发现无法完成————事实上实际生产比原计划日程迟了三个半月。这应该主要是因为参与生产工作的各部门/公司的能力有限,以及这一工作的优先度不高。“装甲中心”得到的命令是最优先的工作是修复中型和重型坦克,其次是修复轻型坦克,最后才是关于BT-42的工作。尽管如此,第一批13辆突击炮仍然在仅比原计划日期迟了四周的时候交付部队,然而之后的五辆突击炮则出现了明显的延迟——它们的交付时间比原计划时间延迟了18个月,直到1943年秋季才完成交付。这一延迟至少一部分是由于对突击炮的改进,这种改进既要在已经交付的车辆上进行,也要在正在进行改装的车辆上进行,故而所有已经改装完成的突击炮都必须被送回国营炮兵工厂进行改进并退出现役。改进型BT-42突击炮每次都会向突击炮营的某个连交付一些,第1连在1943年2月26日得到了它的第一辆BT-42突击炮,1943年3月23日第2连开始列装第一辆突击炮,而第3连在1943年3月14日开始装备。在18辆突击炮中,较早制造出来的11辆获得了它们各自的“R-”系列编号,但随着“Ps.”系列编号的出现,最后7辆突击炮的编号由Ps. 511向后排列。

  即使是在上述改进完成之后,BT-42也远远没有达到让人满意的程度,该车的基础设计就有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芬军内部的严重关切。时任突击炮营营长的V. Luovila上尉在1943年3月4日向坦克旅的旅长报告称:“根据对现有经验的总结,尤其是考虑到该型车辆糟糕的越野机动性能和过低的射速,我不认为该车适合作为一种突击炮。”

  生产改进型BT-42仍然在车辆结构设计和装备方面有着一系列问题,于是在1943年5月20日突击炮营再次提出了一系列改进,这些改进包括:

  炮塔顶部的舱门需要加大,国营炮兵工厂拒绝了这项改进,因为炮塔顶部是由几块装甲板组合起来的,修改舱门将会破坏其完整性;

  炮镜的视野遭到了装甲护板的阻挡,于是国营炮兵工厂成功地通过加大炮塔前部为炮镜开的洞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垂直方向的火炮校准系统的手轮速度需要减慢,换句话说炮手需要一个轻一些、更容易瞄准的手轮,国营炮兵工厂拒绝改变手轮的转动速度,但是更换了一个更大的手轮;

  在1943年6-7月,突击炮营的第1连被送往斯维尔河前线突击炮及其主炮进行战场测验,参战的突击炮包括了R-704、R-708、R-710、R-713和R-717号。战场测试的内容主要是用BT-42摧毁河对岸的苏军目标,诸如机枪掩体和碉堡,主要是进行直射,但是有时候也进行曲射。尽管这一测试内容有限,突击炮主要是从准备好了的掩体之中对敌军进行炮击,担负的的也不是德军为突击炮部队准备的职能,但整次行动还算是成功。该连发射的1279发炮弹摧毁了上百个敌军目标并损伤了大致相当数量的目标,而只有一名士兵由于还击的炮火阵亡,另一人负伤;所有突击炮都存活了下来,只有R-710号被敌方火力击伤,尽管如此其损伤也是轻微的。机械故障问题也惊人地少:只有一例发动机故障和一些传动、闭锁系统的问题。

  尽管这一战场测试取得了成功,这并没有在芬兰装甲兵之中给BT-42挽回什么信心——考虑到它原先设计的用途。在测试尚未结束前的1943年7月10日,装甲师的参谋长就报告称“……由收集的该车使用经验来看,它远不如设想的那样适合作为一款突击炮”,并建议将BT-42改为装甲运输车使用。芬军最高统帅部显然没有严肃地看到这些专业人士的意见,并且拒绝了参谋长的建议,这主要是因为BT-42还没有进行合适的战场测验,以及考虑到建造这些车辆所花费的大量资金。更糟糕的情况在于由于装甲师方面已经清楚地表明他们对BT-42突击炮的成功没有任何信心,最高统帅部建议将这些车辆调往别处,建立一个独立于装甲师的单位,尽管知道那时所有的芬兰履带式装甲车辆事实上都集中于装甲师编制内。尽管如此,这些负面反映也带来了一些好事,1943年5月芬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向德国购买45辆三号突击炮G型,尽管德国人表示在1943年内只能交付30辆突击炮,突击炮营仍然没有足够的人手同时操作三号突击炮和BT-42。同时由于装甲师师部注意到了BT-42对于突击炮角色的不适应,他们认为这种车辆不应该继续和三号突击炮G型部署在一个单位内。

  独立自行火炮连(Erillinen Panssaripatteri)(装备6辆BT-42):该连主要用于非直瞄射击,并将会作为装甲师的自行火炮单位使用;

  独立坦克连(Erillinen Panssarikomppania)(装备12辆BT-42):这一单位将会更多地用于直射,尽管它在这一方面有着先天的缺陷。

  在这两个选择之中独立自行火炮连似乎更加有用。一个关于装甲师的独特事实是它编制内的火炮和迫击炮数量都要比普通的步兵师少,相较于普通的芬兰步兵师它缺少了师属炮兵团和团属120mm迫击炮,故而额外的装备114mm自行榴弹炮的炮兵连加入它的麾下将会是很受欢迎的。而且,尽管BT-42作为一种坦克或突击炮并不合格,它或许可以或多或少成为一种成功的自行榴弹炮。然而在这两个选择之中芬军最高统帅部选择了独立坦克连,尽管装甲师方面怀疑由于BT-42作为坦克使用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一单位的实际应用很可能非常有限。当然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也不难猜到:甚至是装甲师的指挥官们在区分坦克、突击炮和自行火炮方面都有着困难,而最高统帅部方面对于这类事务乃至BT-42适合哪种角色显然完全一无所知。

  1943年11月芬军最高统帅部下令组建了独立坦克连(Erillinen Panssarikomppania),该连计划指标12辆BT-42突击炮。而在1943年10月30日,突击炮营就开始将其装备移交到新单位,移交工作到1943年12月正式完成。这个由西佩尔(Stig Sippel)中尉指挥的新单位的人员来自坦克旅、突击炮营和装甲师的其他单位。尽管被称为“坦克连”,该单位的BT-42车组同时接受了进行直射和曲射的训练。

  一开始独立坦克连装备14辆BT-42,连部有2辆BT-42突击炮,两个排各有6辆。但到1944年6月10日,编制有所改变,连部仍下辖2辆车,但下属的2个排变为了3个,每排仅有3辆突击炮,在这一变动后,该连仅下辖11辆突击炮。在这一编制变动十天后,该连就参加了在维普里/维堡的战斗,这也是BT-42的第一次和唯一一次战斗。

  最大速度:公路履带行驶52km/h,公路路轮行驶72km/h,越野履带行驶速度不明

  炮塔前部和侧面16mm,炮塔后部10mm(前期)/16mm(后期),炮塔顶部9mm;

  车首上部20mm,车首中部15mm,车首下部20mm,车体侧面15mm,车体后部10mm/13mm,车体顶部10mm,车体底部6mm

  该厂一直是芬兰造船业的中坚力量,在二战期间为芬兰提供了一些岸防舰艇和潜艇:

返回列表 推荐新闻

在线留言